家园合作,助力成长——亲子陪伴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三者必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家长因为缺乏专业教育知识,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因为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抑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
进行家园合作,教师可以向家长提供专业的育儿知识和建议,巩固孩子在园获得的生活经验和习惯。同时,面对孩子的个体差异,家长能协助教师,使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孩子并运用专业知识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教育。除此之外,家长与家长之间也能有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互相促进。
常言说,陪伴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但许多父母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就是陪孩子做作业、读书、讲故事、看电视、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味地“顺从”孩子,购买他们喜欢的东西,玩他们喜欢的游戏……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爱这实际上是一种对陪伴的误解。那么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陪伴呢?在明确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亲子陪伴。亲子陪伴不是形影不离的陪同,这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子陪伴呢?
亲子陪伴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陪,父母跟随孩子,陪同孩子做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的事情;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通过与孩子互动,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 真正的陪伴是同步,同频,不敷衍。亲子陪伴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陪伴=陪同;陪伴=代替、妨碍、控制(看管);陪伴=金钱、物质;陪伴=妈妈守护;陪伴=说教;陪伴=看电视、玩iPad、逛商场。希望大家都有一个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那么如何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呢?
1.走进孩子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在陪着孩子,而不是陪伴,陪伴就要进入孩子的内心。想要进入孩子的内心,我们必须真正的参与到孩子的世界里去。在陪伴的时候放下你所有的事情,关掉你的手机,和孩子一起开心的玩耍,做到全身心的投入才行。
2.暂时放弃家长的身份。亲子陪伴需要的不是家长的说教,而是孩子需要一个大朋友和自己一起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暂时放弃父母的身份,忘记我们是个成人,跟着孩子的思维一起行动和孩子一起去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3.思想的传递。陪伴不仅仅是玩,更是思想的传递,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每天在睡前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陪伴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是相互信赖产生的方式。有效的陪伴才能让双方产生感情的交流。那么亲子陪伴有什么意义呢?
一、亲子陪伴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良好情感,促进其健康的心理发展
幼儿身心发育还不成熟,通常对父母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如果孩子的父母多参加一些园内组织的各种学习和娱乐活动,则会极大地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分享和互动,还能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理解,进而满足其对于父母的情感需求,并让孩子的情感变得丰富和细腻起来,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亲子陪伴,可以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促进儿童良好人格的发展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身体和行为技能,还是心理方面,它们还非常脆弱,需要得到柔性的呵护与关爱,在亲子相处中,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理解陪同与陪伴的差异,就会将陪伴视为陪同,无法面对孩子的互动需求,就会敷衍了事,有时就会言语粗暴的告诉孩子“自己去玩去,不要老烦人”等等,陪伴中不尊重幼儿的年龄需求特征,不把握好自身的情绪,在幼儿面前表现得过于暴躁、激动、易怒,就会给幼儿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幼儿的情绪逐渐变得消极,这种影响尽管体现不在表明上,但是很可能对幼儿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伴随一生,使其产生心理、人格方面的健康问题。而家长只有在于幼儿的相处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对幼儿带来积极的影响,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情绪。
三、亲子陪伴增强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幼儿园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实际上,大多数儿童对活动可能缺乏主观上的兴趣,热情度不高,能动性不足,这会使得教育活动的成效手段极大影响。尽管老师对这些活动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但孩子的参与性还是不高,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阻碍了幼儿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如果幼儿父母可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这种情况就会得到大大改善,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这会增加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要意识到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及其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中,给予幼儿陪伴、教育、引导,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它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信,只要我们家园合力,陪伴成长,一定能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共同配合教育幼儿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共同播撒爱的种子、传递爱的讯息、增进爱的沟通、探讨爱的教育、追随爱的步伐、共筑爱的家园。